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戒毒管理 > 警营文化

我的家书情怀

2022-07-18 08:55     来源:广西戒毒     作者:林秀章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长长的雨季过后,翻箱倒柜晾晒衣物,居然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捆用碎花布带绑得紧紧的书信。我解开布条数了一下,一共17封。那些信,信封已发黄,邮戳也有些模糊,最早的是1988,距今整整34年了。我拆开书信慢慢翻看,有我读书时写回家的,有父亲的,还有儿子的。重读旧信,倍感亲切,有感动、有温暖、更有怀念……

我写的信,大部分都已开了“天窗”。年轻时我酷爱集邮,买了不少新邮票,写信回家时就贴上自己喜欢的邮票,父亲把我写的信一封封藏起来。那些盖上邮戳的邮票,后来都被我剪下来,收进了集邮册

    信封右上角开着的“天窗”,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张着小嘴,向我讲述那些久远的往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交通和通讯还不发达,人与人的交往联系只能靠书信,在警校学习时我写信回家基本上都是问父母要生活费。先是讲讲在学校训练、学习、生活的情况,然后照例是说要购买什么东西,叫家里寄点钱。我的字迹歪歪斜斜,依稀可见当年问家人要钱时的小心翼翼和半遮半掩的神情。而父亲,则习惯用工作便签写信,他一笔一划写得工工整整。虽说没有练过书法,但却自成一体,书写洒脱大气,整齐规范。母亲因为只上过小学四年级,平日里很少写字,写信都是父亲执笔。所以她在世的日子里,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

手捧那一页页泛黄的信纸,我仿佛又听到父母的声声叮咛。在我的青春岁月里,他们把深沉的爱写进字里行间,一字一句都是关切,护我成长、催我奋进。

在信里,父亲把家乡的点滴变化以及满怀期望邮寄给我。他告诉我很多繁杂琐碎的事,譬如村里请了湖南的师傅来打砖烧窑;家里年底准备建新房;姐姐不上高中,进了豆腐乳厂打工;家里买了台黑白电视机等等。每次写信,他都不忘鼓励我加强锻炼,勤奋学习,多看书,临了他还不忘加上一句:“你有贫血症,要吃饱吃好,保证营养,不该省的不要省。”

在那堆信里,夹杂着一个瘦长的牛皮信封,特别显眼。那是我参加工作时写回家的第一封信,也是唯一的一封,父亲的回信也装在里面。我把我工作单位的大概情况告诉了父母还描述了劳教所的偏远闭塞与办公及住宿条件的简陋,言语间流露出些许失落与焦虑。父亲在信里开导我,他说:“刚参加工作肯定会有很多不习惯,自己要慢慢适应,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尽快熟悉业务,特别下到大队接触劳教人员时,更要注意人身安全。还有,以后单位就是你的家了,我给你寄上700元安家费,你好好安顿自己。”后来,我用那700元买了一部凤凰牌单车、一个电饭煲、一台电风扇,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生活用品,回来兜里只剩下30元。那年家里刚建了楼房,家底早已被掏空,我不知道他和母亲是怎么辛苦地积攒下那笔钱,替我安了一个温馨的小家。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父亲一直是我的方向。他不善言辞,却用书信向我传授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他的话,句句朴实真挚,不煽情不感伤,却是我心头最暖的太阳!

那堆信里,还夹杂着一红一蓝两只千纸鹤,折叠得非常精致,是儿子写的家信。他离家上大学那晚,我们一家在火车站依依惜别,回家后准备休息时,我突然发现门后面贴着一封信,儿子用笔写下了第一次离家的不舍和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他说:“妈妈,车站太多离别的伤感,所以我用这样的方式与你们道别……”我抹着眼泪珍藏起那一份小惊喜。蓝色的则是他第一次在校过中秋节时写的,他写到“爸爸妈妈,今年中秋我缺席,是不是一种残缺美呢?爸爸是不是又像以前那样在值班?人间有了残缺美,天上月亮会更圆。校园月色也不错,千里之外,我们一起赏月吧。

在书信渐渐淡出我们生活的按键时代书信是寂寞的,而亲情却依旧浓烈。儿子深知儿行千里母担忧之道,他用文字淡化了思乡离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封封书信,家长里短、饱含亲情,传递出积极、向善、节俭的良好家风。这些书信,珍藏着我们一家的美好回忆,我会永远深藏于心。正如臧克家《致友人》中说的“放下又拾起的,是你的信件;拾起又放下的,是我的忆念。”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