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戒毒管理 > 戒毒管理

第一书记 | 黄增营:驻村岁月绘长卷 携手乡亲向暖阳

2025-05-29 09:41     来源:广西戒毒     作者:张日丽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警徽闪耀,他是高墙内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的“灵魂摆渡人”,守护正义、立德树人,用信仰和坚守诠释戒毒人民警察的忠诚担当。党旗飘扬,他是乡村振兴路上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排头兵”,扎根乡土,躬身笃行,用热忱与实干践行第一书记的初心使命。

  他就是桂平市油麻镇安平村第一书记、广西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副大队长黄增营。

紧握党建“方向盘”,驶稳乡村“振兴路”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面对村支部后备力量匮乏、党建工作与村务结合不紧密、党员服务群众主动意识不够强等难题,黄增营带领村“两委”班子聚焦组织建设、人才培育、产业融合、民生实事靶向发力。着力选优配强党支部队伍,推动3名党员按期转正,吸收2名预备党员,培养6名入党积极分子,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创新推行“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开拓视野,成功建成600亩中草药套种粮食基地。依托“奉献日”党性实践活动,带领党员志愿服务队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78件,调解纠纷27件。

  在他的带领下,2024年,安平村党支部获评“三星级”党支部,村委连续两年被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巩固脱贫成果,夯实振兴压舱石

  防止返贫,是驻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村民吴某辉突发脑出血,巨额医疗费让家庭陷入困境,为此,正在读高二的大女儿执意要辍学打工。黄增营冒雨赶来,送上学杂费减免申请书并多方奔走,很快为其凑齐5000元临时救助金。

  村民吴某友的妻子身患重病,每周要进行一次血液透析,再加上三个子女的就学重担,压得吴某友喘不过气来。黄增营仔细研究政策,为其落实公益岗位,并为孩子申请到“雨露计划”助学金。

  他的裤脚常沾着谷糠——走访时顺手帮老人喂鸡鸭;衣兜里总揣着水果糖,是哄留守儿童做作业的“秘密武器”;身上的泥印,见证了农忙时帮村民抢收的黎明。

  这些点滴付出,汇成了防返贫的坚实屏障:863户走访足迹,216份定制帮扶方案,182万元产业奖补,36万元务工补贴,23万元职业学历教育补贴……他推动构建起“监测—帮扶—巩固”体系,重点监测户的返贫风险逐步消除。村民们说:“以前最怕生病、遇灾,现在有黄书记给兜底,心里踏实多了。”

完善基建惠民生,补齐短板促发展

  翻开黄增营那本磨出毛边的驻村日志,扉页上“破土”两个大字力透纸背,而里面则密密麻麻记录了村民的诉求:泥路难行影响农产品外运和学生安全、照明不足夜间不便、水利失修灌溉靠天……

  他常说:“我本就是农民的儿子,如今回到农村,我定要把这份感恩化成行动,带着大伙儿一起把致富路蹚宽蹚实!”

  他带领工作队积极走访相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让禾塘底到徐冲岗的330米泥路披上水泥新装,完成文教中路至田冲表的445米巷道硬化,让百米三面光水渠像银链般缠绕田间;他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向上级反映问题,为乡村主干道安装上92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他利用村民院坝会发动群众筹措善款,将逼仄的“肠梗阻”路段彻底拓宽……

  此外,他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联动后盾单位自治区司法厅,建成760平方米的法治文化广场。广场内,篮球场、法治长廊与健身器材相得益彰,普法展板点缀其间。这片新空间已成为村民晨练、晚聚的场所,也成为乡村普法的重要阵地。

  两年来,他积极协调后盾单位,将法治资源引入乡村,开展“送法进校园”、“反校园霸凌”演练、“耕地保护政策”培训等普法活动,受众1000多人次;走访脱贫群众161人次,在村头召开普法讨论会5场,有效提升了村民法治意识,为安平村治理奠定了坚实的法治根基。

培育特色产业,拓宽致富“快车道”

  安平村辖良福、良桂、安平3个自然屯,共1000多户约3900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群体以老人、儿童和病患为主。全村林地面积14500亩,耕地面积1190亩,但集体经济却如久旱之苗,孱弱且缺乏活力。

  面对村集体产业资金短缺、技术人才匮乏的困境,黄增营创新思路,积极整合资源,成功促成某公司与良桂合作社达成战略合作。此次合作不仅带来了急需的发展资金,更引入了农业专家的全程技术指导。随着“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落地,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益,同时也为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无法外出务工的脱贫户得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村民自发种植玉桂等中草药经济作物,总种植面积约1900亩。2024年,安平村集体经济年产值突破18.8万元,展现出产业兴旺、村民共富的乡村振兴生动图景。

  乡村振兴是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两年的时光,安平村教会我的远比我带来的更多。”黄增营感慨道。驻村工作虽将结束,但他早已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那些拔节生长的玉桂苗、照亮归途的路灯、法治广场的欢声笑语,正是这位“编外村民”留给安平村最温暖的礼物,诠释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与担当。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