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三餐四季不再有味道/躲在高墙里面褪去了骄傲/借着月光回信/思念总是打湿纸稿/寄来的照片你已背上书包……”4月14日,在广西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脱瘾训练班的家属座谈会上,戒毒人员韦某哽咽着唱起原创歌曲《小棉袄》,让在场家属不禁泪目。这个以亲情为纽带的训练班,正成为破解戒毒难题的“利器”。
在辅导员的鼓励下,戒毒人员通过音乐创作表达心声。
戒毒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障碍,戒断之路荆棘丛生。作为全国司法行政戒毒优势教育戒治项目,广西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构建起科学严密的戒治工程,实施“十步脱瘾法”,有效帮助戒毒人员“破茧重生”。
“融合行为矫治、心理咨询等多元手段,从自我认知重塑到家庭关系修复,从释放情绪到唤醒良知,精准切入戒毒人员的心灵痛点。”所长蒋海玮介绍。
据了解,“十步脱瘾法”通过10阶段90课时的系统教育矫治,每个训练班配备持有心理咨询师证的警察辅导员,针对戒毒人员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帮助其正确认识毒品危害、完善个性人格、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截至目前,广西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已成功举办了64期训练班,帮助1000余名戒毒人员学习抗复吸技巧,建立戒毒信心。
对于戒毒人员而言,以亲情唤醒激发内生动力是培训的目标之一。
黄某吸毒多年,多次戒毒失败。在家庭修复环节,看到戒毒人员模拟呈现众叛亲离等场景,他情绪崩溃,失声痛哭。“我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连夜联动家属开展‘云端心理疏导’,争取家庭支持。”辅导员苏开年告诉记者,黄某妻子写下了“等你回家”的亲笔信,让他重燃回归家庭的希望。
据统计,戒毒所通过“家属座谈会”“亲情帮教日”等载体,已推动1000多个破碎家庭重启对话。
在辅导员的引导下,孩子打开心扉与母亲面对面。
针对年轻戒毒人员特点,训练班创新引入音乐创作、手工制作等艺术矫治方式。
艺术院校毕业的韦某被送进戒毒所时,女儿只有一岁半。辅导员廖洁柳鼓励他将思念化作创作动力。韦某用真挚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创作了歌曲《小棉袄》,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18岁的何某因与父母赌气,走上吸毒歧途。进入戒毒所,他仍保持着刺猬般的防御姿态。在学习泥塑技艺时,辅导员谢军因势利导,何某逐渐打开心扉,主动接受戒毒康复。
两年来,戒毒所邀请法律、教育等专家为戒毒人员开展法律知识、声乐、书法、国画等课程,丰富戒毒人员戒治生活,增强戒治信心。开展油茶、酥皮茶点制作等就业技能培训,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就业。2024年,戒毒人员与企业现场签订了96份就业意向书。
当前,该所积极拓展“一体两翼”工作格局,探索所内所外无缝衔接机制,巩固戒治成果。在多地挂牌成立13个工作站,对500余名禁毒社工开展业务培训,把所内教育戒治技能向所外延伸。辅导员共电话回访1071人次,实地回访51户,实地开展心理咨询27人次,教育成果显著。
这个关于人生重塑的温暖故事,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